8月是酿酒葡萄的丰收季。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产区(下称葡萄酒产区),一串串颗粒饱满、凝露带霜的紫葡萄垂挂在枝头,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又是一个酿酒的好年份。
天蒙蒙亮,工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补肥、除草、浇水……来自银川市闽宁镇的小伙儿海富贵是千万名工人中的一员。
“习近平总书记上一次在宁夏考察时来到我家,亲切询问了我们贫困户从固原来到闽宁镇‘调庄’后的生活情况。几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更好了,还买了小轿车。”海富贵的语气中透露着自豪。以前,他外出打工每月只有几百元收入,如今在家门口的葡萄种植园当拖拉机驾驶员,年收入6万元,还学会了葡萄藤埋土、上架、施肥等技术。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依托当地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像海富贵一样的农民也过上了幸福生活。2020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共为12万名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农民就业收入达9亿元。“近年来,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宁夏耀眼的‘紫色名片’,为农民带来了致富希望。”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知识产权局)保护处副处长张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葡萄酒产区已覆盖包括闽宁镇在内的约30个乡镇、农场、林场等,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达261亿元。
葡萄酒靠的是“七分种三分酿”,土质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葡萄酒的品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拥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富含矿物质等优势的贺兰山东麓就被业界公认为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地区之一。但彼时的贺兰山东麓是一望无尽的戈壁,开发起来谈何容易。“那时候在戈壁滩上盖酒庄、种酿酒葡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种什么?怎么种?怎么酿?……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我们当时比从‘零’开始还难。”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下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世华回忆起当初“开荒”时的艰辛,十分感慨。
“三十多年前,没有优质酿酒葡萄种苗,我们‘引进’;没有先进技术,我们‘引进+自主创新’。就这样,引进品种逐渐在黄土地上扎下了根。现在,我们拥有赤霞珠、长相思、美乐等多个高品质酿酒葡萄品种。”赵世华介绍,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集中引进了130余种酿酒葡萄,并最终筛选出20余种适合种植于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在此基础上,宁夏葡萄酒人凭着一股韧劲,探索出“品种区域化”的“小产区”种植模式和独特的葡萄酒酿造工艺,提高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市场辨识度。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大量进口葡萄酒品牌占领中国高端酒市场,宁夏葡萄酒品质优良但价钱偏低。好酒为什么卖不出好价?“酒香也怕巷子深呐!”赵世华感慨。此后,当地积极探索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擦亮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这一“金字招牌”。2002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1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
有了地理标志的加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名声越来越响。在今年“中国品牌日”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名列第九位,品牌价值近300亿元。
乘着这股“东风”,葡萄酒产区的酒庄也受益匪浅。截至目前,宁夏西鸽酒庄有限公司(下称西鸽酒庄)已销售葡萄酒150万瓶,销售额超一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法国等地。西鸽酒庄负责人张言志告诉记者:“西鸽酒庄取得的销售成绩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区域品牌越发响亮密不可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已经成为‘好酒’的代名词,因此,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逐渐建立起信任度。”
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成了“香饽饽”,国内外投资企业纷至沓来,目前该产区酒庄已增至101家,在建酒庄有110家。“为了从‘源头’保障地理标志产品品质,我们采用‘酒庄+葡萄园’的管理模式,要求来宁夏建酒庄需在当地建立葡萄园,以此杜绝‘外埠葡萄酿宁夏葡萄酒’等情况。2019年,我们发布了针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张欣表示,该局同时积极指导葡萄酒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起草《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并运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企业自主商标”的模式,实现“1+1>2”的效果。目前,已有25家宁夏葡萄酒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30多年来,经过一代代宁夏葡萄酒人前赴后继的努力,49.2万亩沃野千里的酿酒葡萄种出了“大产业”,亩产值达到3万元至5万元,带动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庄旅游等融合性产业的发展,“干沙滩”真正变成了“金沙滩”。
“2020年7月,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进一步打开了欧洲市场。今年7月,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正式挂牌,该试验区的目标是到2035年,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建成酿酒葡萄150万亩、年产葡萄酒6亿瓶、综合产值2000亿元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产业。届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将为中国葡萄酒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经验!”张欣有信心地说。(本报实习记者 姜同天)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