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起重机、大吨位压路机销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全球起重机制造商10强”榜位居第二;“2011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名列第七……
徐工集团成功的奥秘何在?在2万多徐工人心中可能有无数的答案,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共识是: 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为尊龙最新版的文化的灵魂,进而成为企业登上世界工程技术之巅的强大引擎。
今年7月,徐工集团将举行每两年一次的科技大会。在这个会上,除了对两年中的重大科研项目和发明人予以奖励外,还将与各分公司签署一批重大技术研发项目。这些项目约定研发中的专利产出指标,约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成绩,一旦验收通过,项目组将获得高达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奖励。这是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从董事长到每一位员工分享知识产权理念的切实体现。
创新意识日积月累
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非一日之功。
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曾经是一个“写专利还嫌麻烦”的技术研发人员。那时,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少,特别是在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为主的年代。
直到2004年,李锁云带队参加德国宝马展,在这个工程机械的奥林匹克盛会上,李锁云被专利“刺激”了一下。当时,德国同行利勃海尔正因为一件专利在打官司,官司持续了3年并最终败诉,徐工集团眼中的老大哥也会因专利折戟,一行人都深受震撼。
回国后,时任技术负责人的闫丽娟要求技术人员加强专利意识,并提出徐工集团要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提交专利申请。主要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钟岩正忙于参加省内外的各种知识产权培训。当时,恰逢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刚刚开展,徐工集团乘着这次东风,加大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
与此同时,一系列鼓励专利申请的奖励制度,加大技术秘密保护的管理规定相继出台,知识产权的种子开始在全公司播撒。
几年下来,李锁云成为主管知识产权工作的副总,闫丽娟任徐工集团科技质量部部长,主管全集团知识产权工作,钟岩也成为了科技质量部知识产权主管,谈起专利和知识产权管理,他们个个如数家珍。2008年,徐工集团将知识产权列入企业发展战略,并将知识产权工作与提升产品核心技术相结合,通过鼓励政策,不断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2008年当年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就超过以往的总和,之后每年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成倍增长。
从上到下戮力执行
集团高层的重视,制度的完善和措施的跟进,让播撒的种子生根发芽。
朱长建在徐工已经工作了17个年头。长相憨实的朱长建谈起专利似乎收不住话匣子:“我粗略地算了一下,从集团鼓励全员创新开始,我已经提交了64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1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42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件。”据他介绍,目前,专利申请撰写工作已经成为徐工机械技术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原来参与这项工作的只有高层管理者,但是现在新进厂的大学生都要参加知识产权的相关培训。“提交专利申请的不仅局限于技术中心,如果生产部门的工人在实践中发现好的操作技术,同样会提交专利申请。这是我们全员知识产权管理的最好体现。”
朱长建认为,如果只是支付一份比较高的工资,他可能不会在一个企业干这么长久。他说:“一个企业对于研发人员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给员工一个创新平台。在徐工这样的创新文化中,员工的创造力得到了挖掘,这是我最大的动力。”对此,去年刚刚进公司的新员工小苗感同身受。与朱长建的淡然相比,小苗对于知识产权工程师这个名衔,她更是感到压力不小。“目前,我们公司有5个人专职做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方面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和有经验的员工交流,争取把知识产权工作做到实处。”小苗说,“徐工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大的平台,给了我们年轻员工很多学习的机会,创新的尊龙最新版的文化更让我能够在知识产权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徐工,浓厚的创新文化吸引着2000多名技术人员,数十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省中青年专家、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进入,而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则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这一科研队伍的创新,成为徐工进军世界级企业的重要筹码。除立章建制外,徐工实施严格的企业管理也促进了制度从上到下的贯彻执行。
记者在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采访时,感受到了企业对创新成果浓厚的保护意识,严格的门禁系统要求任何外来人员甚至集团总部的职员也应办理登记方可进入。一走进起重机吊臂装配车间,讲解员就要求根据规定不准拍照,以防生产线上的技术外泄。徐工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企业内部研发中有严格的管理,企业每一个零部件采购合同,都制定了相关知识产权条款,以确保外购的部件不侵犯知识产权,公司每一次合作研发项目中,也有合同条款明确约定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
从最初的小工厂发展到现在拥有17家研发制造子公司的大集团,在徐工工作了近30年的李锁云见证了企业如何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向集成创新,最终走向原始创新的过程,也看到了企业如何从专利工作的初级管理升级为专利战略的设计并从中受益。不过,知易行难,徐工要让每一个员工参与到创新及创造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全员”的知识产权管理仍任重道远。(记者 刘仁 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