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闪存盘(下称“u盘”),作为中国计算机存储领域的原创性发明,引发了一场“闪存革命”,使移动存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u盘的发明与一家中国企业的命运密切关联,这家企业便是深圳市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朗科科技”)。朗科科技成立于1999年5月,于
朗科科技的主营业务集中在专利运营和产品运营两个方面。在专利运营上,通过研发创新获得前沿性技术,为自主研发获得的技术和产品提交专利申请,建立“专利池”,通过全球专利诉讼、专利海关保护和协商谈判等方式获取专利授权许可收入。比如,朗科科技成功地通过对华旗资讯、索尼和美国pny公司等一系列专利诉讼确保了自身的权益,并与东芝、金士顿、美国pny等企业签订了专利授权许可协议,实现专利直接盈利。
产品运营方面,公司将技术商品化建立自有品牌,通过产品开发、营销网络管理来获取收入。比如,朗科科技创立了“netac”、“优盘”等知名品牌,并在闪存应用及移动存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专利紧围主要产品
根据朗科科技2011年年度报告,截至
鉴于朗科科技超过2/3的专利在境内,且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大多为中国专利申请的同族,故笔者对当前已公开的朗科科技的中国专利状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截至
朗科科技的中国专利申请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由公司创始人邓国顺、成晓华提交的申请号99117225.6、发明名称为“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快闪电子式外存储方法及其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该申请是u盘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发明申请,于2002年在中国获得发明专利权,专利号为“zl
从历年专利申请的情况来看,朗科科技提交中国专利申请比较活跃的时期在2003年至2006年以及2008年,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朗科科技自2002年起发起了一系列专利侵权诉讼(包括2002年诉华旗资讯、宏碁讯息等,2004年诉索尼电子,2006年在美国诉pny,以及授权台湾福尔科技公司在台湾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案件),为了稳固这种专利运营模式,该公司在其主营业务领域内按一定布局不断地申请专利,形成交叉保护的专利池,且不断地扩充专利池的容量;二是朗科科技需要通过不断扩容的专利池为其产品运营保驾护航;三是2009年之前朗科科技为筹备登陆创业板而积累专利砝码。
从朗科科技的专利申请的领域来看,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集中在其核心产品“u盘”的技术领域,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朗科科技专注于闪存应用及移动存储相关技术的研发,而没有多元化地发展其他领域的技术。
前行面临不少风险
尽管朗科科技掌握了“u盘”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池,但其专利运营和产品运营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总的来说,企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以下专利和市场风险:
1.专利被无效和专利失效的风险
自从朗科科技2002年启动一系列专利侵权诉讼后,它的竞争对手们就没有停止过无效其核心专利的努力。朗科科技的基础性发明专利“225号专利”自2002年授权以来,已先后经历了7次被不同主体要求宣告其无效的请求,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均维持其专利权有效,此后历经司法程序依然有效。朗科科技在中国台湾地区申请取得的第i237264号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半导体存储装置及用以启动电脑主机的方法”自 2007 年,已先后7次被不同主体向中国台湾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提出了“专利无效”的举发请求,除无敌科技提出的举发请求又被主动撤回外,其余6件均被审定维持专利权有效。朗科科技在美国申请取得的第us6829672b2号和第us7788447号美国发明专利“快闪电子式外储存方法及装置”(中国“081号专利”的同族)、第us6795327b2号发明专利“支持多种接口的半导体存储方法及装置”被sandisk公司向美国专利商标局请求宣告无效,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之中。
尽管从目前来看朗科科技保住了最为关键的几项基础性专利权,但其竞争对手们无效其专利的努力也并非徒劳无功。2010底,经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认定,朗科科技所拥有的zl02134847.2号专利“数据交换及存储方法与装置”不具备创造性,被宣告无效。专利被无效将对朗科科技未来持续获得专利授权许可收入带来不利影响,从而给其专利运营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此外,朗科科技的基础性专利申请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2001年,比如“225专利”于1999年提交申请、“081号专利”于2000年提交申请。由于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这些基础性专利将在未来的7至9年后失效,届时“u盘”技术进入公有领域,若在这一段时期内朗科科技不能进行技术的再创新或商业模式的转型,那么目前所坚持的专利运营将失去基础、产品运营将失去专利的保护,企业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2.技术进入成熟期和市场进入饱和期的风险
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一项技术的发展通常经过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从目前来看,“u盘”技术已经进入成熟期,这就意味着对该技术的再创新已经面临一定瓶颈,这可以从2009年以后朗科科技在该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的逐渐减少上得到些许印证。而技术进入成熟期后,在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市场竞争者更易于掌握该技术,从而市场内将涌入更多的模仿者和生产商,供需的平衡进一步被打破。市场进入饱和期后,将导致由新技术带来的新兴市场的高利润不复存在。“u盘”产品市场价格的总体降低也将进一步压缩朗科科技专利运营和产品运营的收入和利润空间。从朗科科技2009年至2011年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到,该公司2009年至201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72亿元、2.23亿元和2.33亿元,利润总额分别为4290万元、2138万元、2152万元,专利授权许可收入分别为2777万元、1138万元和1048万元,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争夺市场份额和控制成本将成为这个时期内市场竞争者的主要战略。在这样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下,朗科科技所面临的战略转型任务艰巨。
3.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的风险
企业的活力在于其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随着“u盘”技术进入成熟期,朗科科技在新技术的研发上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是否足以支撑起技术再创新的重任?从目前情况来看存在一定风险。根据朗科科技2009年至2011年年度报告,其技术人员分别为52人、41人和65人,占总员工比例分别为21.94%、17.75%和24.43%,从教育程度来看,2009年至2011年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分别为34.60%、38.54%和43.45%,硕士学历员工2009年为9人,占员工总数的3.8%,2010年为7人,占员工总数的3.04%,无博士学历员工。从朗科科技专利申请的发明人情况来看,发明人趋于集中,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发明人为邓国顺、成晓华和向锋,其中成晓华参与了127件专利申请,邓国顺参与了117件专利申请,向锋参与了108件专利申请,以三人为主要发明人的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将近四成,且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2006年。配图示出了朗科科技历年参与发明的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参与发明的人数在2004年达到峰值,为32人,而自2006年之后,朗科科技的发明人数基本维持在10人左右。可见,朗科科技的研发团队在规模上并不突出,且研发力量趋于集中,若干核心研发人员对研发进程起着关键性作用,企业存在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的风险。2010年,技术出身的邓国顺离开朗科科技并卸任董事长一职,对朗科科技的研发前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开拓勇气值得赞赏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对于每个高科技企业来说,成为“卖标准”的一流企业都是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卖标准”正是专利技术标准化战略的体现。典型企业如高通,作为cdma技术的创始人和专利权人,正是通过专利运营获得超额回报的代表。对于很多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来说,如果能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在专利授权上获取丰厚收益,自然是求之不得。
在业界内,朗科科技作为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坚持“专利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勇气令人敬佩,其对“高通模式”的实践令人赞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下,朗科科技能够将企业的命运与专利技术牢牢结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中国企业在经济转型期的突破和创新。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量变到质变,需要的是不断的实践和不断的创新,需要的是长期的奋斗和努力。创业板的高新技术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运营之路任重而道远,笔者希望有那么一天,“中国专利”会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享誉世界的名片。周围
(编辑:朱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