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省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下称思远重工)的加工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高大的机械加工设备。“如果说这些设备提高了公司的加工能力,那么专利就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思远重工董事长杨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从2006年创业到目前实现年产值近1亿元,思远重工的专利工作所经历的风雨,见证了一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
市场竞争激发公司重视专利
四川省德阳市是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众多龙头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聚集于此。2006年11月,杨明带领创业团队创建了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公司从竞争激烈的配套市场中脱颖而出,先后为中石油、中石化多家分公司以及葫芦岛渤船重工有限公司、攀成钢集团等大型企业提供了大批关键的配套件。
杨明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将自己的发明创造及时申请专利,使其得到国家法律保护,否则其产品就会失去市场。“说起来,公司在专利上既吃到了苦头,又尝到了甜头。”杨明回忆起公司走过的专利之路时感慨地说。
由于不了解专利,公司刚起步时对专利工作不是很重视,认为机械加工的技术就像是一张纸,一旦申请了专利,马上就会被别人仿冒,因此一直没有对核心技术和产品采取专利保护措施。一次,公司投入很大的精力研发出一项新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给公司带来了不错的效益。后来,当公司决定对这项技术提交专利申请时却发现,该技术早已被另一家企业抢先申请了。自己经历千辛万苦研发出来的技术转眼间就成别人的囊中之物,这个事件刺痛了公司的研发团队,同时也改变了杨明对专利的看法。吃了亏的杨明认识到,如果缺乏有效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就会轻易被人拿走。于是,在杨明的全力推动下,公司加大了专利工作的力度和专利方面的投入。
专利技术帮助企业赢得效益
在谈到创新思路时杨明表示,由于公司所处的行业是个传统行业,所以在创新时主要着眼于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由于创新目标明确,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为公司开展专利工作创造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焦炭塔锥形封头过渡段是石油炼化装置焦炭塔中的重要承压部件。由于受生产条件限制,国内的石油炼化厂只能从国外进口该产品。思远重工根据国外制造技术进行了较大改进,通过技术创新,将国内焦化装置10到15年的使用寿命提高到了30年,大大降低了生产周期和成本,受到了国内两大石化科研院——北京石化设计院和洛阳石化设计院专家的高度评价。杨明看到了该产品的前景,技术成型后就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并于今年7月获得了授权。由于保护得力,该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并被中石油、中石化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采用。仅这一项技术,每年就给公司带来4000多万元的产值。
“不干大家都干的,要干别人干不了的。”对于技术研发,杨明有自己的想法。
专利成果转化带来的效益为企业增强了信心。几年来,思远重工将专利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推进。通过实施专利技术,思远重工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创新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回报。
持续创新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在为老客户提供配套服务的同时,思远重工还积极拓展新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地铁、铁路、公路、市政、水电等隧道工程在施工中大量采用盾构机。思远重工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前景,经过协商,公司与四川大学签署了科研合作协议,共同对盾构机及其零部件进行研发。“目前该项目进展很顺利。”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公司推进专利工作,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而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来决定一项技术是否适合申请专利。”杨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司已有6项创新技术分别提交了3件发明专利申请和3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
经过短短6年的发展,思远重工进入了德阳市优秀中小企业名单。去年11月,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成长型中小企业,并成为德阳市级技术中心。“能得到这些认可,公司的专利工作功不可没。”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
点评:
从为大型装备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到自主研发,在短短的6年多时间里,思远重工运用专利,有力地撬开了一个个市场的大门,赢得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涉足的石油、石化、风电、核电、盾构机等行业的设备开发项目已经成为公司效益的重要增长点。(记者 周渝利)
(编辑:朱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