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元!这是湖北一家企业39件专利的身价。昨日,湖北省专利权质押融资项目签约会在汉举行,26家企业凭借手中的专利成功获得银行10.8亿元贷款,将“知本”转化成为“资本”。
中小型科技企业手握专利,“知本”雄厚,但苦于资金匮乏,发展受限。昨日的签约会上,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向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发放贷款3.71亿元。交通银行湖北分行向武汉同源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发放贷款6700万元。最大手笔的是汉口银行,该行向12家企业发放贷款6.435亿元。
格林美公司董事长许开华称,今年该公司将39件专利打包,共获得3亿元贷款。据了解,该公司是湖北首家尝试专利权质押贷款的企业,2007年利用“硒的回收”、“镍粉的制造方法”等6项专利获得国开行3021万元贷款。正是有了这笔资金,格林美从当初的一栋厂房、50亩地、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迅速发展壮大为净资产16亿、占地3000亩的上市公司。
专利权质押贷款看上去很美。但据记者了解,刚刚起步的专利权质押贷款走得并不顺畅,银行放贷非常谨慎。一位金融机构人士坦言,知识产权的评估、备案包括专利的市场价值评估,是专利权质押贷款最核心的内容。“虽然专利权作为一种质押物贷款可行,但对银行而言仍是相对陌生的领域,是否放贷还得看企业状况,必须对企业成长性、贷款用途等进行综合评估。”目前,国内缺乏有经验的专利和技术评估专业人员,这也是贷款过程中的障碍之一。
从全国范围看,很多地方都打通了专利权质押贷款渠道,但据统计,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全国累计实现专利权质押3361件,而同期累计授予专利权202.8万件。也就是说,只有约0.17%的授权专利成功获得了信贷资金支持。 (记者 刘辉 通讯员 徐曙明)
(编辑:朱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