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就能尽快建立企业的技术研发平台,相关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市场收益将非常可观。”刚刚领到恒丰银行东营分行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800万元,山东斯泰普利高新建材有限公司(下称斯泰普利公司)总经理夏文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
“我们非常感谢东营市知识产权局。”夏文强一边表达着自己真诚的感谢,一边说着企业面临的苦辣酸甜。斯泰普利公司是东营市第一家通过发明专利实现质押贷款的企业,成立7年来已提交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2件。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注册资金只有500万元、规模不大的斯泰普利公司由于资金不足,技术研发难以进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夏文强说,正是在东营市知识产权局的帮助下,斯泰普利公司从今年初开始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经过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斯泰普利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中的1件发明专利价值2503万元,企业很快实现了贷款梦想,资金瓶颈率先被突破。
“正是因为知识产权局的帮助,我们才能在较短时间就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山东秦恒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秦恒科技公司)负责人刘加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言语之间对东营市知识产权局充满了感谢。原来,该公司的专利转化十分成功,产能亟待扩大,但资金短缺成为“拦路虎”。在东营市知识产权局的帮助下,该企业5件中国专利经评估价值达3560万元,在银行顺利拿到了1500万元贷款。
一上午,记者马不停蹄地走访了3家成功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企业。企业获得贷款,研发及经营状况蒸蒸日上固然可喜,但记者却也对此产生了一个疑问,仅仅从今年3月以来不到5个月时间里,东营市知识产权局有什么“秘诀”能取得这么快的进展呢?
“我们的‘秘诀’,就是在学习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上保险’。”对于本报记者的疑问,东营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科科长李振芳揭开了“谜底”。原来,东营市知识产权局的确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上了三道保险。
第一道是风险共担。针对东营市的实际情况,东营市知识产权局推出了“银行评估机构担保单位”的三方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第二道是以交易平台兜底。发挥位于东营市的山东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一旦出现授信风险,银行可以凭借该交易中心的平台资源,将企业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合法交易,成为防范授信风险的第二道“保险”。第三道也是最关键的,是政策支持。在东营市知识产权局的积极推动下,东营市政府去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开展创业富民的若干政策》等,鼓励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的,给予贷款贴息。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我们为此准备了两年之久。现在企业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我们的工作也开始逐步落实了。”听李振芳一说,记者才知道,15家企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价值达18.04亿元,授信额度5.88亿元,已发放贷款2.03亿元,授信额度位居同期全国城市前列,山东省首位。这就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东营市今年上半年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取得的成效。
采访感言
贷款有风险,也是银行放贷的难点。如何化解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使银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成为各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的课题。东营市知识产权局在化解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面推出创新的“三保险”措施,为这种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东营市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方面的成绩,也带给人们更多的可以借鉴的东西。(记者赵建国)
(编辑:朱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