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这家成立之初仅靠仿制药艰难度日的企业,缘何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家集医药研究、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圣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仓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了记者心中的疑惑:“创新是圣和药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思想创新,带给圣和药业敢为人先的勇气;科技创新,带给圣和药业蓬勃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带给圣和药业永续百年的保证。”
正是因为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圣和药业依靠专利产品逐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企业一步步壮大,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仿创”结合,找到出路
1996年,圣和药业悄然成立。据张仓回忆,那时候,南京的制药企业不多,公司也处于起步阶段,要想生存下去,只能选择仿制药的途径。但是一味仿制别人的药品,就意味着永远只能走在人家的后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圣和药业在走过一段短暂仿制药之路后,选择以“仿制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出路。
众所周知,医药企业的创新成本很高,而仿制的新药成本相对较低,往往一种仿制新药可能两三年就研发出来,投入市场很快,收益也是立竿见影。但是,张仓也坦言:“这种方式有个致命弱点:新药的市场存活率只有3至5年,特别是大量同类药品上市后,新药的寿命更短。” 而销售额的急剧下滑,导致企业波动不断,团队人心涣散,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张仓向记者介绍,在痛定思痛后,圣和药业决心树立自己特色的品牌药品,从仿制药开始研发。当时,奥硝唑是继甲硝唑、替硝唑后新一代的抗厌氧菌和抗阴道滴虫及阿米巴原虫药物。它与前两代药物比较,疗效更高,耐药菌株更少,体内分布广,病人耐受性和依从性更好,不良反应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开发前景。圣和药业也瞄准了这个市场,开始下大力气开展奥硝唑的仿制研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多的研发,并于2002年开始相继获得奥硝唑原料及各种制剂的生产证书,成为了国内最早生产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厂家,拥有此专利品种后,在上市之年便获得了近亿元的产值。“圣和药业也第一次尝到了专利药品带来的‘甜头’。”张仓笑言。此后,圣和药业又成功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并逐步建立了抗生素产品线。
依靠专利,勇闯商海
“创新药物的研发成本相当高,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如果没有专利对研发成果进行保护,投入就很难得到回报。”张仓向记者介绍,正因为此,圣和药业在药物创新的研发过程中,非常注重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而圣和药业也依靠专利药品,成功在商海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虽然在奥硝唑领域圣和药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其“仿创”结合的发展之路并没有止步于奥硝唑的成功。2002年,圣和药业开始从事左旋奥硝唑的研发。与此同时,圣和药业研发人员通过临床使用发现,奥硝唑神经毒性相比于甲硝唑、替硝唑有所降低,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其研发人员设想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奥硝唑的毒副作用只是由其中某一个异构体引起的?经过近10年的研发,圣和药业成功将奥硝唑进行了拆分,证实了左旋奥硝唑相比于奥硝唑的优越性。随后,圣和药业对奥硝唑的拆分方法、用途进行专利保护,不仅在国内提交了6件专利申请,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国际专利申请,并指定进入美国和欧洲。
“左旋奥硝唑有望在国内为圣和药业带来过百亿元的销售额,在国外的收益也非常可观。不仅如此,圣和药业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消癌平、复方氨基酸胶囊等药品,因为盖上了专利产品的‘章’,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优势。”张仓表示,如今,圣和药业的每一项新药产品在研发选题、立项或投资前,都要进行专利信息采集与分析,在全面了解现有技术水平、研发成果等综合信息之后,才开始立项研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重复开发,节省时间及科研经费;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产品专利布局提供信息支持。
截至目前,圣和药业共提交40余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中有18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通过pct途径,获得2件欧洲专利。在张仓看来,创新始终是圣和药业屹立不倒的一面旗帜,不仅引领企业的产品战略向国际化靠拢,其专利战略也逐步与国际接轨。未来,圣和药业将凭借手中的专利遨游商海中。
点评:
“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圣和药业成立十余年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并依靠专利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了几何级数的快速发展,成长为医药研究、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出专利技术蕴含的价值和商机。(记者 薛飞)
(编辑:朱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