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应用于客货运输、农林作业、地质勘探、海洋监测、空投空降等多个领域,先后取得中、美、英、法、俄等10余个国家的型号合格证——运12系列通用飞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自主研发民用飞机的骄傲,创下多个中国第一,也是目前出口前景最好的民用飞机。
研发这款飞机的是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航空工业哈飞)。该公司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直升机、通用飞机、先进复合材料构件的主要研发制造基地。2013年,航空工业哈飞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的实践中,航空工业哈飞探索和验证了一条中国大型军工企业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大幅提升研制能力、助力突破技术瓶颈的创新发展之路。其中,对运12f飞机的专利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为产品出口摸清知识产权家底,增加底气,并积累了规避专利风险的宝贵经验。
大型项目出海 知识产权护航
早在2016年至2019年,航空工业哈飞已对运12相关项目进行了知识产权布局,拥有授权专利220件,形成与国际航空企业相当的专利规模,初具国际竞争力。
2018年,航空工业哈飞将“一种飞机舱门液压控制机构”等14件专利的专利权转让给哈尔滨通用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用于该系列飞机的产业化生产和销售,此举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26亿元,也为开发运12f在国内外的商用市场奠定基础。
运12f是航空工业哈飞采用先进技术研发的新一代涡桨通用支线飞机。在其大规模推向市场之际,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竞争对手专利布局,排查专利侵权风险,并提出规避对策,是当时极为迫切的任务。
为此,航空工业哈飞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运12f飞机目标市场以及欧美等主要竞争对手所在地方的有关专利进行检索分析,全面排查涡桨通用支线飞机出口可能面临的专利侵权风险,对比分析形成专利布局策略建议,规避该机型的出口专利侵权风险。同时,对国际上的先进专利状态进行跟踪,为运12f飞机今后的改进改型提供借鉴。
通过筛查专利风险,结合全球专利检索状况得出结论:运12f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出口销售风险较小,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基本上无知识产权风险。但后续仍需在出口国提早进行国际化专利布局,维护企业市场利益。需要注意的是,要在配件采购合同,特别是与国外供应商的采购合同中约定知识产权条款。
健全管理模式 积累宝贵经验
航空工业哈飞对运12f飞机的知识产权专利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查漏补缺,形成了一套大型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宝贵经验。“针对长周期大型产品研制的项目来说,有必要建立一套贯穿产品研制全过程的嵌入式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航空工业哈飞有关负责人表示。
上述负责人介绍,从项目管理角度看,产品的研发过程分为概念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试制与验证阶段,技术创新方案大多来自于项目研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果。他认为,在知识产权的视角下,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采用嵌入研发项目的管理模式,能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贯穿于研发项目的各个阶段,从而保证知识产权管理策略顺畅执行,使知识产权管理的策略和方向随着研发项目的推进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
具体而言,在初步设计阶段,企业需关注方案本身的技术效果、成本等。在详细设计阶段,概念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制定的布局计划在详细设计阶段得以实施。此阶段工作重点在于注重对不同技术实现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出共性的技术点,将其作为专利申请和布局的重点;对研发过程中获得的突破性技术进展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专利布局方式,进行专利“圈地”;对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备用技术方案进行遴选,对其中可能具备保护、对抗、储备效用的提交专利申请;密切跟进研发进展,研判各个技术点中专利布局方案的可执行性,并及时修订和调整;对于现有技术实现方案,针对威胁较大的专利进行规避设计,围绕相关的专利权人部署必要的对抗性专利。在试制与验证阶段,针对前期的知识产权布局成果进行查漏补缺,排查潜在的专利纠纷和诉讼等风险;在产品上市后,收集用户反馈意见以及产品出现的问题等,并依托已有技术优势,开展进一步的外围知识产权保护等。
航空工业哈飞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运12f飞机知识产权专利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促进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发展,完善了企业知识产权布局,让企业能提前研判“出海”风险,不惧风浪勇敢前行。(本报记者 杨 柳)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