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代工企业陷入危机的又一个事例显露出来。
近期,有媒体报道,宜家代工厂集体倒戈,已经有10多家企业停止向宜家供货,倒戈的原因是订单已经无利可图。这让中国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代工企业再一次感受到市场的残酷。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代工企业的困境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众多没有核心技术的代工企业在品牌商的挤压之下毫无招架之力。专家表示,面对此现状,中国代工厂的未来命运引人思考:是被市场淘汰,还是逆势生长,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在市场上的地位再度引发拷问。
生存危机倒逼转型升级
宜家代工厂的困境早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显现。但大规模的倒戈现象,则集中出现在去年。
以本地化为最大特色的宜家,在与中国代工厂的合作中,双方也曾经历过一段蜜月期。早期,这些代工厂依靠宜家的订单扩大生产规模,获得发展。近两年,在宜家着力降低成本的策略下,要求供应商(代工厂)降价,而随着家具行业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代工厂的利润逐步降低,直至无利可图。
在此背景下,为宜家代工16年的耐力木业、代工13年的厚成木业、代工11年的华丽木业,联合10多家同为宜家实木家具供应商的企业,宣布停止给宜家供货,脱离其供应商队伍。
对于代工厂的困境,业内人士表示,在家具行业产业链条中,类似宜家这样的零售商凭借品牌优势占据主动地位,供应商(代工厂)脱离零售商的成本代价将会极高;一旦彻底决裂,不仅大部分货款无法追回,前期的投入也都将打水漂。更为可怕的是,代工厂缺乏品牌运用、市场运营经验,一旦脱离零售商,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将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
联系此前阿迪达斯在中国最后一家工厂的撤离,造成围绕在其周围大量代工厂沦陷的事实,人们不难看到,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外部订单的代工厂若不能转型,注重品牌建设,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惨遭淘汰。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许春明教授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代工企业必须转型已经是共识。代工的盈利模式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近两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至20%的比例提高,挤压了我国代工行业的利润空间。再加上汇率变化等因素,不仅宜家代工厂,就连富士康这些大的代工企业也在寻求转型。这种转型是无奈的,也是理智的,将倒逼我国经济从成本驱动变为创新驱动,倒逼企业走上研发之路。
知识产权助推长足发展
“15年国际代工厂,同样的产品,不同的价格,买的不止是便宜!”这是开在天猫商城的嘉宜美官方旗舰店的广告语。
嘉宜美受到关注也因其与宜家的渊源。在2012年迅速进入公众视野的嘉宜美,是由上述脱离宜家的众多代工厂成立的新品牌。资料显示,成立于2011年7月2日的嘉宜美是由多个法人及个人投资者组成的股份制企业。股东主要由数家超过15年代工经验的供应商,数家专注于商业地产整合的开发商及数家国内家居销售领军企业构成。
在天猫开设官方旗舰店之前,嘉宜美投资的第一家实体店——嘉宜美家居连锁商超也在牡丹江落成。“快速复制宜家模式,迅速占领市场,3年内开店200家”成为他们的目标。对此,许春明认为:“代工企业在转型中往往容易面临知识产权风险,直接仿制产品可能会侵犯专利权,而装修装饰风格的模仿有可能被诉不正当竞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转型后的品牌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必须依靠创新,获得核心竞争力。对家具行业来说,提高设计能力很重要。”嘉宜美执行董事李俊明表示,“我们有专门的设计部门,并和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把握统一的设计风格。”
在提高设计能力的同时,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这些转型的代工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家具制造业占世界总量的1/3,但缺乏在世界范围内有足够影响力的品牌。究其根源,与家具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有关,低端品牌之间的相互抄袭影响了整个行业品质和设计能力的提升。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一些家具产业发达的地区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2011年,广东东莞建立了家具行业专利预警分析及信息平台。2012年,珠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家具集散地和辐射源——厚街,先后投入600多万元成立东莞国际名家具设计研发院,组建了家具创意工业设计区和家居饰品创意中心,并与全球70多名知名设计师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帮助企业提高研发设计水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将在厚街建立“家具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以期更好的保护家具业的创新。
“一旦这些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我国家具业的发展也将有更多市场和制度保障。加强核心技术研发,重视以知识产权打造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家具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更为众多代工企业的未来转型提供了支持。”许春明表示。(记者 向 利)
(编辑: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