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靶向药物研发硕果累累、智慧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中关村示范区生物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了一批充满生机的前沿技术企业。
过去的5年,是中关村示范区生物健康产业突破创新的5年。
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生物健康领域企业2300余家,产业规模达258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5.6%;研发经费投入181亿元,四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
一串串数字背后彰显了中关村持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的步伐迈得更远。
作为国内医疗手术机器人的开拓者,天智航成功研制出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术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80多家医疗机构完成8000余例手术,造福了众多患者。
“自主创新始终是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为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不断助力。”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说。
2020年7月,天智航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手术机器人企业。
5年来,中国生物健康产业步入发展黄金期,实现自主创新步伐加快。
在中关村,还云集着华科精准、柏惠维康、术锐等一批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企业,把打破技术壁垒、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创新驱动的突破方向,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征程上稳步迈进。
中关村科技企业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同样表现抢眼。
长期以来,在中国上市的抗癌药物主要依赖进口,而一款诞生于中关村的抗癌新药成功打破了“只进不出”的局面。
2019年11月,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国自主研发抗癌新药,实现了中国原研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作为一款靶向药物,泽布替尼可用于治疗包括套细胞淋巴瘤在内的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84%接受治疗的患者达到了总体缓解。
由“追赶”变为部分“并跑”“领跑”,经过多年发展,中关村企业在靶向药物、新型联合疫苗、抗体制备、介入植入材料技术等领域掌握了技术主导权。
以重大肝病领域药物为研发核心的华辉安健,开发了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抗乙肝单抗新药hh-003,被视为“乙肝患者的福音”;博辉瑞进自主研发非交联细胞外基质源生物材料,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非交联细胞外基质源生物材料产业化和全线产品布局的企业;乐普医疗于2019年推出了完全可降解支架,成为中国唯一一款在用的可吸收支架产品……
截至2020年11月,中关村已累计获批生产的一类新药7个,近20家企业的一类新药品种进入临床二期;累计获批25个创新医疗器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在智慧医疗领域,中关村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涌现了远程医疗、ai诊断、医疗语音录入、疾病风险预测、无接触服务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扶持了众多新业态新模式。
这些成绩的背后,源于中关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为生物健康产业开辟了新的路径。
截至2020年11月,中关村累计获批ai医疗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位居全国首位。(记者 于立霄)
(编辑:侯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