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官方平台首页 > 产业报道 > 详情

歼20首飞十周年记-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1/1/19 10:32: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1月11日,经历了持续的阴霾天后,成都平原沐浴在难得的冬日暖阳之中。午间,成都市民汪先生走出办公室,仰望晴空,感叹了一声:真想去黄田坝看看啊。

  这位航空迷记得,1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机——歼20首飞成功。而首飞的地点,就在位于成都西郊黄田坝的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成飞”)。

  1月11日,航空工业成飞开展了多个大场次飞行。飞行结束后,全体工作人员与试飞员一起在战机前合影留念,纪念10年前歼20飞机在这里的成功首飞。

  10年来,从首飞到首次公开亮相珠海航展,从亮剑朱日和到装备作战部队,从形成战斗力到飞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歼20飞机以大国重器的姿态,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首飞

  日历翻到2011年1月6日。这天原本是将要载入史册的歼20首飞日,却被试飞站机械分队王小波的一个发现打断了。王小波注意到,正等待首飞的歼20飞机的右发动机有一处漏油。消息一出,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

  当晚8点,故障原因被确定。检查、更换、验证,直至发动机轰鸣声在深夜零点重新响起。经历了4个多小时,故障终于被排除。

  “幸亏机务发现及时。”事后,歼20飞机总设计师杨伟感慨。

  而后,气象台台长阳凌带领气象预报团队每天分析上千张气象图表,不敢有丝毫马虎。对于首飞来说,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经过预报演习、首飞任务更改等数次实战演练,天气预报均给出了准确的结果。2011年1月7日夜,在最新权威数值预报资料的基础上,气象台分析得出:11日为最佳可飞日。

  2011年1月11日,成都黄田坝的温江机场,黑色涂装、外形极具科幻感的歼20飞机静静停在起飞线上,机务人员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不远处的观礼席及周围站满了人,人们屏息静观,现场气氛紧张而神秘。

  早晨8点,机场区警戒人员就位。

  9点,飞行跑道检查完毕,机务人员就位。

  10点,消防车、抢险车、救护车、电源车就位。

  10点30分,放飞前最后一次飞机状态检查全部完成。

  11点,歼20验证机01架、伴飞的歼10双座到达指定停机位置。

  11点30分,气象站报告,雾霾消尽,天空放晴,能见度大于5公里,天气情况满足首飞条件。

  12点30分,首飞试飞员从机务手中拿过放飞单,在试飞课目郑重写下“首飞”两个字。

  12点48分,伴随着项目行政总指挥首飞指令的下达,歼20的发动机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声。飞机拖着长长的尾焰,呼啸着从人群前滑过。

  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工夫,飞机腾空而起,直插云霄。原本安静的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转弯,低空通场,再次转弯,低空通场……随着飞行,现场的人们都站了起来,呐喊着向天上的飞机挥手。

  不久,在机场跑道上方,飞机由远及近,像蜻蜓点水一样,后轮在跑道上擦出两个白色的烟圈,前轮同时稳稳地压在跑道线上,安全着陆。

  刹那间,现场掌声雷动,很多人握手、拥抱,还有人眼含热泪高呼着,庆祝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性时刻——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机歼20首飞成功。

  这一刻,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11分。

  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时刻,航空工业成飞专门竖立了一座名为“一飞冲天”的雕塑。雕塑设计灵感来源于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11分歼20战斗机成功首飞,八个“1”造型暗合“八一”。

  研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以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超视距空战、综合航电及自保障等诸多全新技术为特征的四代战斗机,成为空中制胜的利器。我国空中安全也面临着新的威胁,加快第四代战机研制、建设强大的空军迫在眉睫。

  为了有效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中国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制尚处在攻坚之时,航空工业就在“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针指导下,思考、研究如何发展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

  在预研、论证以及一轮又一轮的迭代过程中,航空工业加紧攻关,先后完成四代机总体方案确定、提出工艺制造技术攻关项目、完成相关功能样段的设计与制造、完成四代机1∶1全尺寸展示样机制造。

  数字化协同平台、三维仿真设计装配、内埋式主武器弹仓,一系列前瞻探索,为后续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技术储备日益成熟,中国四代机研制正式立项,并被命名为歼20飞机。

  新机研制采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技术。全数字化三维发图模式相比二维发图来说,设计平台截然不同,存在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此外,多专业协同设计及设计制造并行协同也带来了工作模式的碰撞与磨合。

  “技术台阶陡峭、发图时间紧迫、不确定因素众多,这必将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难关。也正是这些难关,才提供了体现我们存在价值的平台。”面对重重困难,歼20总设计师杨伟在一篇题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文章中给设计人员鼓劲儿。

  杨伟在文章中说:“我坚信,我们这支栉风沐雨的团队,拥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拥有攻艰克难的智慧,我们一定会、也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经受住时代的考验。”

  在研制各个环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守一线,靠前指挥。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短短数月,完成了歼20验证机全部机体结构全数字化数模设计,并正式发图。数模发出后仅7天研制团队开始了第一个零件制造,随后验证机机体结构全面转入试制阶段。

  但大比例的新型材料、大尺寸的结构零件、隐身特性的加工要求给歼20飞机的研制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针对歼20验证机全数字化设计的特点,航空人不断创新进取,研制全线先后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关键零件试制一次成功,大部件对合一次成功,发动机启封开车一次成功。

  跨越

  首飞成功,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作为大国重器,如何增强作战效能、打造一代名机,成为航空人要攀登的新的高峰。

  从指标体系、内埋武器数量、人机工效、制造装配、试验试飞、保障模式等各个方面,航空工业最终拿出了一套符合现代作战需求的方案。

  比如,先后完成了“系统革命”,实现了座舱的最佳人机工效,科学减重达200公斤。攻克了号称“飞跃之框”的整体框制造,再破“亚洲第一框”纪录。按照“性能需求、开发研制、评估验证”循环推进思路,让试验、试飞、定型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重要成果。

  外人恐怕很难体会到设计、研制过程中不舍昼夜、只争朝夕的氛围。一张拍摄于深夜的照片,记录了那种几乎让人窒息的紧张感:数十人挤在会议室里,有人站着,有人坐着,还有人依靠在窗边,所有人表情凝重,盯着杨伟那个方向。

  那是2013年12月28日晚11点33分,针对当天下午发动机开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设计师杨伟、项目行政总指挥李玉海等在现场听取相关单位工作汇报,查找原因。

  在电子、兵器等数百家研制单位的紧密协同下,经过研制全线的共同努力,歼20飞机的研制快速推进,各阶段的飞机性能状态不断提升。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点20分,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两架歼20飞机编队飞过金湾机场。短短的一分钟亮相,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017年7月,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3架歼20飞机“米秒不差”通过阅兵台上空,首次以战斗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7年9月28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向外界宣布,歼20飞机已经列装部队,标志着中国空军向着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2018年2月9日,中国空军发言人发布消息称,歼20飞机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

  2018年11月6日中国航展开幕式上,歼20飞机首次以“新涂装、新编队、新姿态”三机编队进行了飞行展示;在11日的闭幕式上,歼20飞机空中挂弹开舱,进一步彰显人民空军的开放和自信。

  2019年10月1日,歼20飞机以五机编队亮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接受检阅。

  10年来,歼20飞机的每一次亮相都举世瞩目。突破研发理念、跨越研制能力、创新研制手段,歼20飞机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记者 王鑫昕)



(编辑:侯岭)

尊龙官方平台首页| 联系尊龙官方平台 | 站点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