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汽车龙头企业蔚来汽车近日宣布:因芯片短缺,公司决定从3月29日起将合肥江淮汽车工厂的生产暂停5天。
原本70多元的汽车芯片有的已涨到2000多元,但即使愿意出高价、排长队,也不一定能买到。
让国内汽车产业因“芯荒”而“心慌”的,不光是眼下全球供应链下的汽车芯片荒愈演愈烈,还有我国汽车芯片进口比例畸高而潜在的安全隐忧。
在进口芯片短缺导致车企产能受限的情况下,从车企到模块供应商,再到半导体厂商都坦言,短期内仍难以用国产汽车芯片进行替代,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国内大循环如何构建亟待求解。
进口芯一片难求 国产芯门外徘徊
自去年底以来,车企“芯荒”影响持续蔓延。通用、蔚来等多家国内外车企对外宣布,因芯片短缺暂时减产。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车企所用芯片中,超过90%需要进口。
在安徽,一车企高管告诉记者,以该车企采购的汽车芯片为例,其中有90%是进口品牌。
“车载芯片涨价二三十倍的处处可见,两百多倍的都有。”一车企供应链负责人预判,“‘芯片荒’会持续到今年末还是明年,很难判断。”
一边是排队都买不到的进口芯片,另一边是车厂门口徘徊的国产芯片。
一位自主品牌车企负责人坦言,“国内可替代厂家少,正在做有些国产芯片的可替代测试,但效果不稳定。”
合肥杰发科技有限公司是知名自主品牌ic设计公司。公司副总经理胡小立表示,车规级芯片功能安全要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即便通过第三方认证,要想进入供应链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产化替代难在哪里
“汽车芯片短缺暴露我国汽车制造一大短板,亟待解决,避免未来成为我汽车业发展‘梗阻’。”安徽省经信厅厅长牛弩韬表示。
当前国际产业大环境下,补短板任重道远。
一是半导体产业链的世界性比较强。越是技术难度高、工艺复杂的芯片,越是倚重进口渠道。
与消费电子芯片相比,汽车芯片在半导体工业中占比不大,要求高但利润低。半导体厂商即便愿意为汽车芯片订单而扩产,也要面对投入大、周期长等问题。
二是汽车芯片需求猛增,技术门槛“水涨船高”。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汽车工业对芯片需求会越来越大,芯片功能愈发复杂,技术难度越来越高。
这一背景下,横亘在国产汽车芯片与市场之间的“大山”不容易翻越。国产汽车芯片如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很难具备市场竞争力。
抓住短缺窗口期加快国产芯研发应用
业内建议,趁汽车芯片短缺窗口期,搭建芯片企业与整车厂产业协同对接平台,在芯片领域试行“首台套”政策,用“政策保险”加快自主芯片产业化。
搭建汽车芯片产业协同对接平台,制定国产车载芯片技术路线发展纲要,明确车载芯片国产化率发展目标,加大芯片产业链建设、重点扶持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产业生态融合。在产业链生态上提供政策鼓励及资金支持,推动芯片生态与部件生态、整车生态融合发展。
探索试行国产汽车芯片“首台套”政策,加大对车规级芯片扶持力度,让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愿意用、敢于用、主动用”,降低整车、系统和汽车芯片企业的应用风险。
加快完善国内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标准和认证体系,避免出现国内厂商推出车规级芯片但整车厂不敢用问题,并推动这些标准与国际接轨。(采写记者:刘菁、程士华、汪奥娜、吴慧珺)
(编辑:侯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