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官方平台首页 > 每日报道 > 详情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2/12/12 12:18:09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如今,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香茗更令世界瞩目。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此次申遗成功,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采制烹煮饮 样样有讲究


  好山好水出好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茶产量、种类居世界前列,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蕴育了成熟稳定的制茶工艺。制茶是一项技艺,更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因制作方法不同,其味道、香气、茶汤色泽均不同。制茶工艺和发酵程度的不同让中国茶叶分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涉及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惠及15个省(区、市)的茶农。


  秦岭山下,当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的茶农们非常高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正是诞生于此。咸阳茯茶属于黑茶,经过熬釉、炒茶、锤茶、发花等一系列工序,才有了独特的味道。“听闻申遗成功的消息非常振奋,父辈的理想终于实现了!”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振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他的父亲贾根社是这项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子承父业,我一定要把咸阳茯茶的品牌打得更响!”


  西子湖畔,浙江杭州龙井茶园的茶农们正迎来一波“小农忙”,他们修剪枝叶、施肥、锄草,只为来年开春能采摘到馥郁芳香的新茶。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介绍,西湖龙井讲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采摘要鲜叶嫩匀,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制作过程更是复杂,需经过摊放、青锅、成条、回潮、辉锅、分筛等九道工序,这才有了西湖龙井的色泽嫩绿、鲜醇爽口。该项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茶工序繁琐复杂,煮茶、饮茶也颇有讲究。在广东潮汕,喝工夫茶是当地人再平常不过的事。不同于北方大碗喝茶的豪爽,潮州人的茶器是细瓷小杯,杯盏交错,谈笑风生,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茶叶冲泡技艺——潮州工夫茶艺,主要包括备器、生火、温壶、纳茶、点茶、请茶、闻香等程序,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潮州工夫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体现着潮汕人的精神追求。


  太平猴魁、信阳毛尖、蒙山茶、铁观音、普洱茶……在我国,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饮茶、敬茶、品茶、斗茶、评茶等习俗丰富着民众的精神世界,茶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


  保护茶文化 传承有信心


  我国茶种类繁多、茶文化博大精深。以茶待客、以茶会友、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因此,申遗成功是起点,做好中国茶和茶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仍任重道远。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了解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与系统教育有所融合。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传承人也进入了学校,开展传承教学。


  与大部分传承人一样,年过花甲的樊生华手头上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带徒弟。除了每年线下开设制茶课程外,他还利用短视频平台将自己的炒茶视频进行分享,科普一些品茶小知识,通过和网友在线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到西湖龙井茶制作背后的故事。


  为确保该项非遗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我国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立了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文化和旅游部及相关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组织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做好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茶文化,此次申遗成功更是众望所归,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保护。”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梅松时刻关注着中国茶和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茶要实现共品共享,通过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茶。


  随着“中国茶”申遗成功,我国共有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一张张世界级“非遗名片”,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也让世界体会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杯中国茶定会更香郁、甘甜。(本报记者 李倩)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尊龙官方平台首页| 联系尊龙官方平台 | 站点地图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尊龙官方平台的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100088) 电话:010-82803068 邮箱:cipwzfg@163.com
icp备案编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