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当前,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各地方着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调整优化防控疫情措施的同时,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其中,知识产权助企纾困相关政策在各地的积极推进,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金支持助企纾困
近日,重庆长寿区某专精特新化工企业和市内某实业有限公司流动资金周转遭遇困难,亟需通过专利权质押融资获得银行贷款。了解到企业需求后,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第一时间指定专人远程辅导经办人员准备申报材料,并打破常规申请审核流程,通过电话、微信远程指导和电子版材料预审的方式特事特办。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审批部门的支持和区县知识产权局、银行的协同下,从资料提交到审批通过,该局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登记,帮助两家企业分别获得授信额度9700万元、1200万元的贷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立足职能职责,先后制定出台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1条举措、知识产权质物处置工作指引、优化融资登记服务流程等制度措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金融政策工具在助企纾困解难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截至今年11月,重庆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逾55亿元。
此外,为帮助市场主体加快走出生产经营困境,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今年12月,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文将《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措施的通知》执行期限延展至2023年6月30日,继续执行对上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0万元的企业给予专利申请费、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费、年费、复审费85%的费用减缴,以及对确需加快商标转让、变更、续展审查进度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流程,对企业以商标质权进行抵押融资的,2个工作日内办理登记手续等政策。
同样利用知识产权助力经济复苏的,还有上海。继今年4月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11条举措发布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又出台了“知识产权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十五条举措,提出充分释放知识产权资金政策效应、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效能、加快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机制等4方面具体要求,进一步助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条举措明确提出全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总额达到100亿元,普惠质押贷款惠及企业数量增长20%以上等目标。
而在江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出“互联网 知识产权 金融”新模式,被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总行推广至全国,知识产权赋能稳企强链、助企纾困作用进一步凸显。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江苏转让专利4.61万件,支持2983家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353.53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1000万元以下普惠性贷款企业占82.1%。
优化服务强化供给
各类资金为企业“输血”,解燃眉之急,但企业更需练好“内功”,增强抗击风险的“抵抗力”。为此,各地方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助力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北京,今年4月至10月,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中心组织实施的“2022年北京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认定与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通过一对一专业咨询和深度辅导、免费知识产权信息应用服务等方式,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轻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多重冲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北京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该中心已为北京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免费提供产业科技情报分析系统和知识产权检索数据库账号共计478个,配置服务专员帮助企业更快掌握系统使用方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检索分析能力及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效率。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助企复工复产采取的三大工作举措,确保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智能车道”畅通无阻。具体包括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维权服务、专利举报投诉等线上功能良好运行,快速响应企业各类服务诉求;鼓励企业开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平台账号,以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快速盘查自身情况,引导创新主体强化知识产权全流程信息管理能力;围绕商标布局、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等主题,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形式,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重点市场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专题培训等。
在河南焦作,知识产权“云保护”助企纾困专项行动的开展,加快了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步伐。此次专项行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公证保管平台”大数据平台上提供企业产品外观设计电子数据公证保管服务,降低相关企业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有力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维权难、举证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各地助企纾困、助力复工复产的知识产权政策“大礼包”也在持续发挥效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经济回稳向上,知识产权正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杨 柳)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