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56.8万件,同比增长16.9%;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8.5万家,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60.5万件,占国内总量的七成以上;2022年5月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以来,我国申请人月均提交外观设计国际申请超过150件,位居全球前列……
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2023年上半年知识产权工作新闻发布会,其中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知识产权指标呈现出五方面特点,即国内专利商标拥有量稳步提升、拥有专利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增长较快、数字技术领域专利储备进一步加强、我国申请人向外知识产权申请更加活跃、我国知识产权进出口规模保持稳健增长。
“今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各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在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知识产权指标运行平稳,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在发布会上介绍。
高增速,撬动数字经济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速前三的技术领域为计算机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基础通信程序,分别同比增长56.6%、38.2%和26.0%,增速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20.4%,为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创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为160.0万件,其中国内127.3万件,国内与国外在华专利数量总体呈现‘八二分’的格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介绍,2016年至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达18.1%,是同期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年均增速的1.5倍。
在做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及关键数字技术专利的统计监测工作的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扎实探索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在8个地方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着力推动地方数据知识产权在制度建设、登记实践、权益保护、交易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试。
目前,多地已将数据知识产权工作内容纳入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数据基础制度构建等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并相继出台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比如北京将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浙江在《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对数据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深圳等6个地方已经开展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就权益保护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优环境,提升保护能力
今年上半年,首批10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启动。各地知识产权保护的特色做法备受媒体关注。
“各地在推动区域内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等方面靠前探索、疏堵破难。”胡文辉表示,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合肥、南京、杭州等地提出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推动实现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统一管理,加强知识产权行政裁决、行政执法等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各地均提出修订区域内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
同时,各地还在全链条保护方面真抓实干、在保障高质量发展方面开拓创新,如合肥提出设立知识产权仲裁院,完善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南京提出完善区域内联动执法协作;苏州提出建立“线上跨境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杭州提出加大涉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天津滨海新区提出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知识产权赋能工程;宁波等多地提出深化长三角城市知识产权立案协助、调查取证、证据互认等协同工作;广州、深圳提出部署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多项工作切实解决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加强与各地方部门的协作配合,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高质量开展,形成一批特色亮点做法,打造一批保护示范标杆,带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整体提升。”胡文辉说。
强韧性,释放创新动能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知识产权贸易表现出较强韧性。今年1月至5月,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口额为1208亿元,出口额为369.8亿元,进出口额均实现增长。这与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的高效益运用不无关系。
畅通的知识产权产权流转正在加速释放创新动能。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工作方案,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和“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出台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将鼓励高校院所专利向中小企业开放许可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发布《专利开放许可使用费估算指引(试行)》,连续两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发布专利许可备案合同使用费统计数据,为专利权人科学估算开放许可使用费、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提供工具方法和数据参考;指导试点地方构建供需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开放许可专利精准比对并匹配推送至中小企业,组织路演对接活动,加强许可后产业化指导,提升对接效率和实施效益。
试点开展以来,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22个省份的1500多个专利权人参与试点,筛选出3.5万件有市场化前景、易于推广实施的专利试点开放许可,匹配推送至7.6万家中小企业,达成许可近8000项,取得良好成效。试点中,1100多件专利实现一件专利对多家企业的许可,占达成许可专利总数的4成,“一对多”特征明显,有效提升了许可效率。(本报记者 吴珂)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